第59章 詹天佑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医妃惊世、逆鳞、银狐、续南明、盛唐风华
顶点小说网 www.23wx.info,最快更新晚清崛起最新章节!
第59章詹天佑
安南这里如此多的大米,光是当地的人吃才能吃多少啊,剩下的要是不能出口,那就是全是扔货了,本地人没有办法外运销售,自己还不行啊,有多少自己的兴华集团公司就全给包了,中国地方大着呢,尤其是国家大了,那里没有受灾的,一部分用于救灾,另外的那就是用来换钱了。
把粮食运到中国的北方地区,可以换取丝绸、瓷器和漆器或者银子,运到世界各地,也可以换更多的东西,什么技术、钢铁等。虽然一斤粮食换不了什么,但是如果多了那可就成立了事了。
另外谅山和太原的铁和煤也要加大开采,尽可能的多出口,换银子,东南亚国家的军火生意那也要作大作好。现在安南的这些矿产大部分都是由法国人在控制的,他们也和在大清一样,给不了安南多少钱,但是现在是李振华的了,他对于这个经济方面那可是太内行不过了,主权方面是我的,另外我还要征收税款,运输我也要拿一份,这可都是钱啊。
现在这些法国老板跑路了,不过他们要是回来,这里的产业还算是他们的,只不过要比原来上交的多了而已,不像原来那样的暴利了,就是这样,他们也是愿意的,你们不回来那就是我的要是回来了,那就是你们的,但是我的要拿个大头才行的。
张兴华几人对于这些他们并不清楚,这让李振华一开导,他们就全都明白了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,但是他们明白是明白了,但是对于企业管理,他们自认为不行。于是就请求李振华从国内派出管理人员到安南来帮助进行管理,李振华一也别难为他们了,于是就答应下来。
给他们派出管理人员前来安南,对于那些煤矿、铁矿进行开采,然后再组织外运,运输也很方便,先是从内河上船,运送到海防就行了,那里现在每天都可以从防城发船过来,自己的定单也不少,反正兴华集团公司有的是这样的人材,那就让他们过来就可以了,然后从那些安南的华人、华侨当中继续选拔合适的人材,等他们可以独挡一面了以后,就让他们进行管理就可以了。
把这些事情处理完了以后,李振华就急忙登上飞艇。返回防城,这一次的飞行可就顺利多了,只是用了几个小时就飞回防城,他要赶快和他的财政大臣王欣,在一起商议关于建立一家银行的问题。
见到李振华回来了,王欣很是高兴,又是嘘寒又是问暖的,但是李振华见面开口就和她说:“我想建立一个咱们自己的银行。”
听到李振华的话,王欣一楞:“银行?”
“对。”李振华又强调了一次:“对,我们要建立自己的银行,而且还要发行自己的货币。”
王欣站了起来,在屋子里走了两圈,突然她站住了对李振华说道:“银行,好,这是一个好主意,但是这事我们要去昆明一趟,要和爷爷说一下,他老人家早就想成立一个自己的银行了,但是由于有很多的困难而没有作成。”
“好啊,那我们什么时候去?”
“我把手里的事情料理一下,然后我们就去,时间不短了,也应该回去一下他老人家了。”王欣说道。
“再有快过年了,我们也应该给爷爷带点礼物回去。”李振华说道:“关于礼物,你就着办吧,多准备一些,普通的东西他老人家不上,多准备一些新奇的东西。到了昆明也要多望一些朋友的。”
两人正在亲亲热地商议去昆明的事情,外面有人来报告:“铁路建设总公司的詹天佑总经理回来了,要见你呢。”
一听詹天佑回来了,李振华急忙迎了出去,一见面把李振华吓了一跳,詹天佑是又黑又瘦,头上一副斗笠,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,身上还有几处伤口,那就完全像是一个老农民,原来那幅儒雅的情景是一点儿没有了。
李振华上去一把抱住了詹天佑:“老兄,你这样拼命,要是把你给累倒了可怎么办呀?快,进屋里说话。”
“没事儿。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可以干一番事业的好机会,我是不会放过去的。”詹天佑一边走一边说着,两人进了门,王欣急忙给詹天佑泡了一杯好茶,然后坐在了一边。
李振华急忙问道:“无论怎么也要保证自己的身体,身体不行了你什么也干不成了,先喝口茶,慢慢再说工作。”
“不要紧的咱们还是先说一下工作吧。”詹天佑说道。
“怎么样?”李振华问道:“路线勘察的如何了?”
“已经全部完成了,去南宁的好说,但是去昆明方面那里,我们多搞了两条线,那就要请你定夺了。”说着他从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包里,取出了一摞图纸出来。
李振华帮他把那些图纸放在了桌子上铺开,只见一条铁路线弯弯曲曲出现在了纸上,距离、标高、山洞、桥梁、车站等都在图上表示了出来。
着詹天佑用自己的一双脚,一步步量出来的那一张勘测图纸,李振华心里是无限感慨,多好的人啊,任何一个乘座火车的人不会去想,自己正在乘座的快速交通工具,最早就是用人一步一步量出来的。可是中国的第一代铁路建设者就是这样一群人,他们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而勇于去一步步测量的人,这当中的艰难困苦是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。
他记的自己以前从上到过詹天佑的一则生平纪事:
詹天佑,字眷诚,江西婺源人。6年(清咸丰十一年)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。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,常和邻里孩子一起,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。有时,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,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,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。72年,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来到香港,报考清政府筹办的“幼童出洋”“预习班”。考取以后,父亲在一张写明:“倘有疾病生死,各安天命”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。从此,他辞别父母,怀着学习西方“技艺”的理想,来到美国就读。
第59章詹天佑
安南这里如此多的大米,光是当地的人吃才能吃多少啊,剩下的要是不能出口,那就是全是扔货了,本地人没有办法外运销售,自己还不行啊,有多少自己的兴华集团公司就全给包了,中国地方大着呢,尤其是国家大了,那里没有受灾的,一部分用于救灾,另外的那就是用来换钱了。
把粮食运到中国的北方地区,可以换取丝绸、瓷器和漆器或者银子,运到世界各地,也可以换更多的东西,什么技术、钢铁等。虽然一斤粮食换不了什么,但是如果多了那可就成立了事了。
另外谅山和太原的铁和煤也要加大开采,尽可能的多出口,换银子,东南亚国家的军火生意那也要作大作好。现在安南的这些矿产大部分都是由法国人在控制的,他们也和在大清一样,给不了安南多少钱,但是现在是李振华的了,他对于这个经济方面那可是太内行不过了,主权方面是我的,另外我还要征收税款,运输我也要拿一份,这可都是钱啊。
现在这些法国老板跑路了,不过他们要是回来,这里的产业还算是他们的,只不过要比原来上交的多了而已,不像原来那样的暴利了,就是这样,他们也是愿意的,你们不回来那就是我的要是回来了,那就是你们的,但是我的要拿个大头才行的。
张兴华几人对于这些他们并不清楚,这让李振华一开导,他们就全都明白了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,但是他们明白是明白了,但是对于企业管理,他们自认为不行。于是就请求李振华从国内派出管理人员到安南来帮助进行管理,李振华一也别难为他们了,于是就答应下来。
给他们派出管理人员前来安南,对于那些煤矿、铁矿进行开采,然后再组织外运,运输也很方便,先是从内河上船,运送到海防就行了,那里现在每天都可以从防城发船过来,自己的定单也不少,反正兴华集团公司有的是这样的人材,那就让他们过来就可以了,然后从那些安南的华人、华侨当中继续选拔合适的人材,等他们可以独挡一面了以后,就让他们进行管理就可以了。
把这些事情处理完了以后,李振华就急忙登上飞艇。返回防城,这一次的飞行可就顺利多了,只是用了几个小时就飞回防城,他要赶快和他的财政大臣王欣,在一起商议关于建立一家银行的问题。
见到李振华回来了,王欣很是高兴,又是嘘寒又是问暖的,但是李振华见面开口就和她说:“我想建立一个咱们自己的银行。”
听到李振华的话,王欣一楞:“银行?”
“对。”李振华又强调了一次:“对,我们要建立自己的银行,而且还要发行自己的货币。”
王欣站了起来,在屋子里走了两圈,突然她站住了对李振华说道:“银行,好,这是一个好主意,但是这事我们要去昆明一趟,要和爷爷说一下,他老人家早就想成立一个自己的银行了,但是由于有很多的困难而没有作成。”
“好啊,那我们什么时候去?”
“我把手里的事情料理一下,然后我们就去,时间不短了,也应该回去一下他老人家了。”王欣说道。
“再有快过年了,我们也应该给爷爷带点礼物回去。”李振华说道:“关于礼物,你就着办吧,多准备一些,普通的东西他老人家不上,多准备一些新奇的东西。到了昆明也要多望一些朋友的。”
两人正在亲亲热地商议去昆明的事情,外面有人来报告:“铁路建设总公司的詹天佑总经理回来了,要见你呢。”
一听詹天佑回来了,李振华急忙迎了出去,一见面把李振华吓了一跳,詹天佑是又黑又瘦,头上一副斗笠,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,身上还有几处伤口,那就完全像是一个老农民,原来那幅儒雅的情景是一点儿没有了。
李振华上去一把抱住了詹天佑:“老兄,你这样拼命,要是把你给累倒了可怎么办呀?快,进屋里说话。”
“没事儿。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可以干一番事业的好机会,我是不会放过去的。”詹天佑一边走一边说着,两人进了门,王欣急忙给詹天佑泡了一杯好茶,然后坐在了一边。
李振华急忙问道:“无论怎么也要保证自己的身体,身体不行了你什么也干不成了,先喝口茶,慢慢再说工作。”
“不要紧的咱们还是先说一下工作吧。”詹天佑说道。
“怎么样?”李振华问道:“路线勘察的如何了?”
“已经全部完成了,去南宁的好说,但是去昆明方面那里,我们多搞了两条线,那就要请你定夺了。”说着他从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包里,取出了一摞图纸出来。
李振华帮他把那些图纸放在了桌子上铺开,只见一条铁路线弯弯曲曲出现在了纸上,距离、标高、山洞、桥梁、车站等都在图上表示了出来。
着詹天佑用自己的一双脚,一步步量出来的那一张勘测图纸,李振华心里是无限感慨,多好的人啊,任何一个乘座火车的人不会去想,自己正在乘座的快速交通工具,最早就是用人一步一步量出来的。可是中国的第一代铁路建设者就是这样一群人,他们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而勇于去一步步测量的人,这当中的艰难困苦是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。
他记的自己以前从上到过詹天佑的一则生平纪事:
詹天佑,字眷诚,江西婺源人。6年(清咸丰十一年)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。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,常和邻里孩子一起,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。有时,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,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,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。72年,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来到香港,报考清政府筹办的“幼童出洋”“预习班”。考取以后,父亲在一张写明:“倘有疾病生死,各安天命”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。从此,他辞别父母,怀着学习西方“技艺”的理想,来到美国就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