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章 学无前后,达者为师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医妃惊世、逆鳞、银狐、续南明、盛唐风华
顶点小说网 www.23wx.info,最快更新盛唐剑圣最新章节!
荀子只是其一,裴旻还要将孔子、孟子一并牵扯进来。
与儒家而言,孔子、孟子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大贤,作为至圣、亚圣,这两人的思想境界亦是极其崇高的。
李邕自持身份的做法,归根究底有违圣贤之道,只是他们打着长者,前辈为旗号,曲解了敬老的意思。
孔子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,并非是儒学,而是教育。
孔子在教育上要求世人有教无类,这一举动打破了世家贵族对教育文化的垄断,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,顺应了当时天下发展的趋势。推动了整个中国华夏文化的大跃进,造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。
对于教育一道,孔子的思想极为开明,他提出了树立志向、克己、践履躬行、内省、勇于改过等方法,主张不耻下问、虚心好学。
因故有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的名言。
裴旻围绕这八个字,大发感慨。
他在文中表示孔子这样的先贤都能发出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”这种感慨,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儒,却无视一切逆耳反对之言,不屑与年少者辩论,莫非比孔圣人更加高明?
身为大儒,理应内省,克己复礼。
遇到晚辈错误的见解,应该耐心教导。若晚辈有不同的看法,提出不同的意见。更该耐心的与他探讨,纠正他的错误,而不是倚老卖老,以辈分压人。
何况学海无涯,圣人尚有出错时,留下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之语,谁能保证,自己无错?
对与错的真理,从探讨辩论中来,而不是辈分的高低。
孔子尚且能不耻下问,为何如今却要按资排辈?
裴旻仿佛化身为“批评家”,以古文的字句,痛斥士林中的一些弊病。
文中还表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
有了疑惑,不用心去学习,疑惑一辈子解不开。
年长的,懂得道理多,理应为师;年少的,若有超凡学识,也因以其为师。
这学习本能知识,哪管对方年岁大小?
裴旻写到这里,突然想起了韩愈的《师说》。
发现自己写的,有部分跟《师说》很贴近。
他虽无心抄取,但是道理却极其的相近。
就如《孙子兵法》里的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,《吴子兵法》、《卫公兵法》里皆有类似的话,不能说吴起、李靖抄袭,而是就是这个道理。
裴旻索性也不管了,也引用起了韩愈《师说》里的名句: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”
最后,他以“学无前后,达者为师”这八个字,结束了这篇文章。
看了一眼,裴旻登时有些惭愧,他这篇文章大多是自己的见解,但其中夹杂着韩愈《师说》里的一些经典语句,登时发现所有《师说》里的经典语句都是神来之笔。
他自己写的,固然有些水准,但是更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比起来,还是有一些不小的差距。
他将自己这篇文章递给了在一旁的娇陈。
娇陈看的眼睛直冒金星,崇拜的看着自己的爱郎,惊喜的赞道:“此文一出去,只怕那些高高在上的老儒士,可要骂死郎君了。”
裴旻不以为意的道:“真正的大儒应有容人之量,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,为夫亦不屑与他们为伍。这篇文章,一是给太白正名,要世人知道太白的行为并非不敬,而是求知心切,是李邕自持身份,缺少圣贤的克己内省之心。另一方面也是给那些真正有求知之心,能够虚怀若谷的真文人看的。”
裴旻也不急着将这篇文章发出去,而是将张九龄、颜杲卿、王之涣、王昌龄、王维一并请来。
袁履谦在外工作,并不在凉州,故而未在邀请之列。
张九龄、颜杲卿、王之涣、王昌龄、王维这一个个文坛佼佼者,莫名其妙的聚在了一起。
一个个都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,紧张兮兮的。
裴旻见众人到齐,笑着摆着手道:“都别紧张,没有什么大事,只是我今日闲来无事,写了一篇文章,你们看看。”
他已经将自己的文章写了好几份,自己也趁机做了修饰,分别传给众人。
听裴旻说他的的文章,张九龄、颜杲卿、王之涣、王昌龄、王维等人都不敢轻视。
人的名,树的影,裴旻虽无文章传世,但是他的诗词早已名动天下。
文采人所共知,他们选择来投裴旻,或多或少是因为裴旻在士林中的地位。
相比其他连大字都不会写的边帅,身兼文武的裴旻,显然是更好的选择。
他们慎重的接过手中的文章,认真阅览。
这一看之下,登时离不开眼!
“这……”
张九龄更是低呼出声,他刚刚之前还让裴旻问及此事,却不想这一调头,竟写了怎么一片文章出来。
他耐着性子往下读,读到“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”……
这句话时,一脸激动,说道:“太妙了,太妙了!裴帅,这写的,真知灼见,太好了!”
他出生岭南,岭南作为地域的一脚,不毛之地,为世人歧视文学底下。
张九龄想要学习高深的文化,一步步的走来,极其不易,作为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状元,他最能体会这篇文章的核心意义是何等的重大,回想起自己的求学路,眼眶都有些红了。
颜杲卿一脸的震撼,苦笑:“我与裴帅相识十载,互为知己。杲卿一直觉得其他诸多地方,远不如裴帅,但论及文采,还能比之一二,如今看来却是井中蛙,不知大海之广。”
王昌龄爱不释手的反复观看,由衷道:“字字珠玑,裴帅这一篇文章,可谓一针见血,将士林的疲敝一表无疑。此文一但传开,必然引起世人轰动。”
“岂止是轰动!可说是地覆天翻!”王维身在河东王氏,是嫡系传人,深知世家贤者做派。
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,感同身受的符合……
此文一出,几乎等于是给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刮子。
“你们也别尽夸我,帮我润色润色!”裴旻想着他们,道明了来意。
荀子只是其一,裴旻还要将孔子、孟子一并牵扯进来。
与儒家而言,孔子、孟子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大贤,作为至圣、亚圣,这两人的思想境界亦是极其崇高的。
李邕自持身份的做法,归根究底有违圣贤之道,只是他们打着长者,前辈为旗号,曲解了敬老的意思。
孔子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,并非是儒学,而是教育。
孔子在教育上要求世人有教无类,这一举动打破了世家贵族对教育文化的垄断,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,顺应了当时天下发展的趋势。推动了整个中国华夏文化的大跃进,造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。
对于教育一道,孔子的思想极为开明,他提出了树立志向、克己、践履躬行、内省、勇于改过等方法,主张不耻下问、虚心好学。
因故有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的名言。
裴旻围绕这八个字,大发感慨。
他在文中表示孔子这样的先贤都能发出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”这种感慨,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儒,却无视一切逆耳反对之言,不屑与年少者辩论,莫非比孔圣人更加高明?
身为大儒,理应内省,克己复礼。
遇到晚辈错误的见解,应该耐心教导。若晚辈有不同的看法,提出不同的意见。更该耐心的与他探讨,纠正他的错误,而不是倚老卖老,以辈分压人。
何况学海无涯,圣人尚有出错时,留下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之语,谁能保证,自己无错?
对与错的真理,从探讨辩论中来,而不是辈分的高低。
孔子尚且能不耻下问,为何如今却要按资排辈?
裴旻仿佛化身为“批评家”,以古文的字句,痛斥士林中的一些弊病。
文中还表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
有了疑惑,不用心去学习,疑惑一辈子解不开。
年长的,懂得道理多,理应为师;年少的,若有超凡学识,也因以其为师。
这学习本能知识,哪管对方年岁大小?
裴旻写到这里,突然想起了韩愈的《师说》。
发现自己写的,有部分跟《师说》很贴近。
他虽无心抄取,但是道理却极其的相近。
就如《孙子兵法》里的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,《吴子兵法》、《卫公兵法》里皆有类似的话,不能说吴起、李靖抄袭,而是就是这个道理。
裴旻索性也不管了,也引用起了韩愈《师说》里的名句: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”
最后,他以“学无前后,达者为师”这八个字,结束了这篇文章。
看了一眼,裴旻登时有些惭愧,他这篇文章大多是自己的见解,但其中夹杂着韩愈《师说》里的一些经典语句,登时发现所有《师说》里的经典语句都是神来之笔。
他自己写的,固然有些水准,但是更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比起来,还是有一些不小的差距。
他将自己这篇文章递给了在一旁的娇陈。
娇陈看的眼睛直冒金星,崇拜的看着自己的爱郎,惊喜的赞道:“此文一出去,只怕那些高高在上的老儒士,可要骂死郎君了。”
裴旻不以为意的道:“真正的大儒应有容人之量,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,为夫亦不屑与他们为伍。这篇文章,一是给太白正名,要世人知道太白的行为并非不敬,而是求知心切,是李邕自持身份,缺少圣贤的克己内省之心。另一方面也是给那些真正有求知之心,能够虚怀若谷的真文人看的。”
裴旻也不急着将这篇文章发出去,而是将张九龄、颜杲卿、王之涣、王昌龄、王维一并请来。
袁履谦在外工作,并不在凉州,故而未在邀请之列。
张九龄、颜杲卿、王之涣、王昌龄、王维这一个个文坛佼佼者,莫名其妙的聚在了一起。
一个个都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,紧张兮兮的。
裴旻见众人到齐,笑着摆着手道:“都别紧张,没有什么大事,只是我今日闲来无事,写了一篇文章,你们看看。”
他已经将自己的文章写了好几份,自己也趁机做了修饰,分别传给众人。
听裴旻说他的的文章,张九龄、颜杲卿、王之涣、王昌龄、王维等人都不敢轻视。
人的名,树的影,裴旻虽无文章传世,但是他的诗词早已名动天下。
文采人所共知,他们选择来投裴旻,或多或少是因为裴旻在士林中的地位。
相比其他连大字都不会写的边帅,身兼文武的裴旻,显然是更好的选择。
他们慎重的接过手中的文章,认真阅览。
这一看之下,登时离不开眼!
“这……”
张九龄更是低呼出声,他刚刚之前还让裴旻问及此事,却不想这一调头,竟写了怎么一片文章出来。
他耐着性子往下读,读到“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”……
这句话时,一脸激动,说道:“太妙了,太妙了!裴帅,这写的,真知灼见,太好了!”
他出生岭南,岭南作为地域的一脚,不毛之地,为世人歧视文学底下。
张九龄想要学习高深的文化,一步步的走来,极其不易,作为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状元,他最能体会这篇文章的核心意义是何等的重大,回想起自己的求学路,眼眶都有些红了。
颜杲卿一脸的震撼,苦笑:“我与裴帅相识十载,互为知己。杲卿一直觉得其他诸多地方,远不如裴帅,但论及文采,还能比之一二,如今看来却是井中蛙,不知大海之广。”
王昌龄爱不释手的反复观看,由衷道:“字字珠玑,裴帅这一篇文章,可谓一针见血,将士林的疲敝一表无疑。此文一但传开,必然引起世人轰动。”
“岂止是轰动!可说是地覆天翻!”王维身在河东王氏,是嫡系传人,深知世家贤者做派。
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,感同身受的符合……
此文一出,几乎等于是给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刮子。
“你们也别尽夸我,帮我润色润色!”裴旻想着他们,道明了来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