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
推荐阅读: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、夜的命名术、天机之神局、梦醒细无声、神级幸运星、我的大明星家族、大国重工、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、位面因果系统、都市狐仙养成记
顶点小说网 www.23wx.info,最快更新汉世祖最新章节!
对于大汉中枢的宗室、勋贵、官僚们而言,开宝二十六年的上元休沐实在是不平静,上元御宴的欢愉与疲惫还未褪去,便被封国之事吸引了目光。
连封七国诏书还未正式下达,但只是一些流传的消息细节,短暂的发酵后,便在西京朝野引发成片反响。
【目前用下来,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,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,超100种音色,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,huanyuanapp.org 换源App】
没有与外臣商讨,只通过上元之夜的父子密谈定议,一如既往地展现着刘皇帝老来骄横之风,剥夺了宰臣以下诸僚在此事上的话语权。
然而封国之事,并不只是皇室内部的事,这是授封名器的大事,关乎国家大略,社稷稳定。即便如刘皇帝所言,是给他的龙子龙孙们分家产,那也是要利用国家资源去置办的,这样的情况下,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们本身就该具备发言权。
而刘皇帝在分封之事上一意孤行的态度,乾纲独断的做法,显然是难孚人心的。毕竟,即便封了国,后续的执行的工作,大部分还得靠内外军政臣僚们去做的,仅靠那些龙子龙孙,是很难做成事的。
当然,大臣们对刘皇帝分封之议,并非完全反对,他们关心的只有两点,分封在何地,以及如何分封。第一点,问题不大,除了安东存在一定讨论空间之外,其他列于图册上地区,争议都不大。
关键在于第二点,以楚国公刘曙为例,关于林邑(新楚)的分封条制,前前后后折腾了大半年方才定下,方方面面,条条框框,政事堂是花费了大量心血方才理顺。而根据刘皇帝的要求,今后朝廷还将投入足够的人钱物力,以保证新楚国的正式成立,这其中的耗费,可都是国力,说直白点,刘皇帝这就是在康国家之慨以济私情。
别的不提,仅人员安排,就让吕端领衔的吏部头疼了好一阵子,方才抽调了一批合适的官吏填充。这新楚国的事情还未结束,刘皇帝又放了一颗大卫星,连封七国,还个个都是远在海外的蛮荒岛屿。
与林邑地区相比,新封几国的情况,显然要更加复杂,要达到刘皇帝的要求也更困难。林邑那边,不管怎么说,那也是朝廷实际占领弹压、影响控制二十多年的“熟地”,有一套简陋但足够基础的军政管理体系,即便做起来有困难,但至少有这样的基础,可以寻求完善补充。
但其他地方有什么?一些商农移民,分散的据点,零星的镇甸集市,除了良平岛(新加坡)之外,就再没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了。
若把这些当成封国的条件,那就实在不切实际了,而依刘皇帝性子,既然建了封国,就不可能只停留于名义,建几个名义好听的空头封国。这就意味着,要建立一个个形成实际统治的封国,需要朝廷在后续投入大笔的资源,哪怕是一套最基本、最简陋的统治管理体系,都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,仅仅想到那数千里之遥的距离,就让一些持保守意见的大臣感到忧恐。
别的不提,就南洋诸岛上那些已形成的部国政权组织,就是第一步要解决的障碍。大汉在南洋的权威日盛,但先在人家碗里抢食,先在又要砸了人家的锅,夺了人家的房子、土地收为己用,哪怕那些土着再愚昧、落后,也不会轻易妥协的。
希冀于那些域外夷民渴慕王化,面对朝廷诏令纳头就拜,如今大汉朝廷当权的大臣们,可没几个迂腐的。一旦事有不顺,动兵是必然。数千里外动兵,已经有一个安西了,并且持续数年,仗也是越打越大,敌人也是越打越多。
陆上的消耗,已经让朝廷亏到吐血了,再来个海上“双管齐下”,大汉血再厚也不够流啊……
而一旦封国既成,朝廷能干涉吗?显然是不可能的,刘皇帝毕竟不是真的要把他的子孙们发配流放,还指望着他们能成就一番事业了。
大汉朝廷从来不缺乏忧患有识之士,有鉴于刘皇帝分封之策中诸多问题及隐患,一些忠臣贤士们是很难坐住的,上奏的谏章是像雪花一般投向政事堂,刘皇帝的御桉上各种建言也是纷至沓来,好好的上元休沐,搞得比平时还忙,人声鼎沸,乃至乌烟瘴气。
当然,在长时间与刘皇帝打交道的过程中,屡经鞭策调教的臣僚们也都有了经验,此番自然也学乖了。直接谏阻,反对皇帝陛下的决策,除了王禹偁等少数头铁娃,已经没人敢这么干了,在最近这些年尤为明显。
直接反对不行,但拐弯抹角、旁敲侧击,可就是花样百出了,刘皇帝毕竟没有关闭言路。而在这股谏言潮中,还诞生了不少文采斐然的名篇,其中有些见解也非清流们的高谈阔论,是真具备一定见地的。
当群情汹涌的情形再度出现在朝中时,即便是刘皇帝,也不得不多加留心。
春寒还未褪去,垂拱殿内,刘皇帝还是一身加厚的装扮,仍旧以一个句偻的姿势站在舆图前,眉头紧锁,面色深沉。
内阁大学士宋准侍候在一旁,低头束手,小心翼翼,不敢打扰刘皇帝。宋准已经五十岁了,但还是如十几年前一般风度翩翩,气质出众,卖相让人容易心生好感。
宋准是状元出身,由于丰富的基层职吏经验,高中之后即被委以实职,还曾成为刘旸身边的四名随侍属官之一,后来外放升迁,也是从州府做起,奉调入京前,已官至京西道布政副使。
去年冬被选调进京,后被刘皇帝想起了,直接召到身边任内阁大学士,给刘皇帝做秘书。很多人都为宋准的际遇感到羡慕了,内阁大学士显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,未来的前途显然是光明一片,青云直上,指日可待。五十岁出头的部司长官或一道主官,在当下的大汉政坛,是足够瞩目的了!
隔着不远,那张大气的铜制御桉上堆放着小山一般的奏章,有些刘皇帝阅览过,但大部分是没看的,也没兴趣再看了,左右不过是针砭时政、谏言献策者,甚至不乏一些表面恭顺,暗怀指桑骂槐、借古讽今的人,那股味,刘皇帝嗅得真真的……
对于大汉中枢的宗室、勋贵、官僚们而言,开宝二十六年的上元休沐实在是不平静,上元御宴的欢愉与疲惫还未褪去,便被封国之事吸引了目光。
连封七国诏书还未正式下达,但只是一些流传的消息细节,短暂的发酵后,便在西京朝野引发成片反响。
【目前用下来,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,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,超100种音色,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,huanyuanapp.org 换源App】
没有与外臣商讨,只通过上元之夜的父子密谈定议,一如既往地展现着刘皇帝老来骄横之风,剥夺了宰臣以下诸僚在此事上的话语权。
然而封国之事,并不只是皇室内部的事,这是授封名器的大事,关乎国家大略,社稷稳定。即便如刘皇帝所言,是给他的龙子龙孙们分家产,那也是要利用国家资源去置办的,这样的情况下,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们本身就该具备发言权。
而刘皇帝在分封之事上一意孤行的态度,乾纲独断的做法,显然是难孚人心的。毕竟,即便封了国,后续的执行的工作,大部分还得靠内外军政臣僚们去做的,仅靠那些龙子龙孙,是很难做成事的。
当然,大臣们对刘皇帝分封之议,并非完全反对,他们关心的只有两点,分封在何地,以及如何分封。第一点,问题不大,除了安东存在一定讨论空间之外,其他列于图册上地区,争议都不大。
关键在于第二点,以楚国公刘曙为例,关于林邑(新楚)的分封条制,前前后后折腾了大半年方才定下,方方面面,条条框框,政事堂是花费了大量心血方才理顺。而根据刘皇帝的要求,今后朝廷还将投入足够的人钱物力,以保证新楚国的正式成立,这其中的耗费,可都是国力,说直白点,刘皇帝这就是在康国家之慨以济私情。
别的不提,仅人员安排,就让吕端领衔的吏部头疼了好一阵子,方才抽调了一批合适的官吏填充。这新楚国的事情还未结束,刘皇帝又放了一颗大卫星,连封七国,还个个都是远在海外的蛮荒岛屿。
与林邑地区相比,新封几国的情况,显然要更加复杂,要达到刘皇帝的要求也更困难。林邑那边,不管怎么说,那也是朝廷实际占领弹压、影响控制二十多年的“熟地”,有一套简陋但足够基础的军政管理体系,即便做起来有困难,但至少有这样的基础,可以寻求完善补充。
但其他地方有什么?一些商农移民,分散的据点,零星的镇甸集市,除了良平岛(新加坡)之外,就再没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了。
若把这些当成封国的条件,那就实在不切实际了,而依刘皇帝性子,既然建了封国,就不可能只停留于名义,建几个名义好听的空头封国。这就意味着,要建立一个个形成实际统治的封国,需要朝廷在后续投入大笔的资源,哪怕是一套最基本、最简陋的统治管理体系,都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,仅仅想到那数千里之遥的距离,就让一些持保守意见的大臣感到忧恐。
别的不提,就南洋诸岛上那些已形成的部国政权组织,就是第一步要解决的障碍。大汉在南洋的权威日盛,但先在人家碗里抢食,先在又要砸了人家的锅,夺了人家的房子、土地收为己用,哪怕那些土着再愚昧、落后,也不会轻易妥协的。
希冀于那些域外夷民渴慕王化,面对朝廷诏令纳头就拜,如今大汉朝廷当权的大臣们,可没几个迂腐的。一旦事有不顺,动兵是必然。数千里外动兵,已经有一个安西了,并且持续数年,仗也是越打越大,敌人也是越打越多。
陆上的消耗,已经让朝廷亏到吐血了,再来个海上“双管齐下”,大汉血再厚也不够流啊……
而一旦封国既成,朝廷能干涉吗?显然是不可能的,刘皇帝毕竟不是真的要把他的子孙们发配流放,还指望着他们能成就一番事业了。
大汉朝廷从来不缺乏忧患有识之士,有鉴于刘皇帝分封之策中诸多问题及隐患,一些忠臣贤士们是很难坐住的,上奏的谏章是像雪花一般投向政事堂,刘皇帝的御桉上各种建言也是纷至沓来,好好的上元休沐,搞得比平时还忙,人声鼎沸,乃至乌烟瘴气。
当然,在长时间与刘皇帝打交道的过程中,屡经鞭策调教的臣僚们也都有了经验,此番自然也学乖了。直接谏阻,反对皇帝陛下的决策,除了王禹偁等少数头铁娃,已经没人敢这么干了,在最近这些年尤为明显。
直接反对不行,但拐弯抹角、旁敲侧击,可就是花样百出了,刘皇帝毕竟没有关闭言路。而在这股谏言潮中,还诞生了不少文采斐然的名篇,其中有些见解也非清流们的高谈阔论,是真具备一定见地的。
当群情汹涌的情形再度出现在朝中时,即便是刘皇帝,也不得不多加留心。
春寒还未褪去,垂拱殿内,刘皇帝还是一身加厚的装扮,仍旧以一个句偻的姿势站在舆图前,眉头紧锁,面色深沉。
内阁大学士宋准侍候在一旁,低头束手,小心翼翼,不敢打扰刘皇帝。宋准已经五十岁了,但还是如十几年前一般风度翩翩,气质出众,卖相让人容易心生好感。
宋准是状元出身,由于丰富的基层职吏经验,高中之后即被委以实职,还曾成为刘旸身边的四名随侍属官之一,后来外放升迁,也是从州府做起,奉调入京前,已官至京西道布政副使。
去年冬被选调进京,后被刘皇帝想起了,直接召到身边任内阁大学士,给刘皇帝做秘书。很多人都为宋准的际遇感到羡慕了,内阁大学士显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,未来的前途显然是光明一片,青云直上,指日可待。五十岁出头的部司长官或一道主官,在当下的大汉政坛,是足够瞩目的了!
隔着不远,那张大气的铜制御桉上堆放着小山一般的奏章,有些刘皇帝阅览过,但大部分是没看的,也没兴趣再看了,左右不过是针砭时政、谏言献策者,甚至不乏一些表面恭顺,暗怀指桑骂槐、借古讽今的人,那股味,刘皇帝嗅得真真的……